一項發表在《科學前沿》上的研究認為,人類活動帶來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正在導致大米失去營養價值。

除了小麥外,大米是發展中國家第二重要的農作物。亞洲20億人以及非洲與拉丁美洲的數百萬人,依靠大米來滿足日常熱量需求。據估計,目前全球有4萬多種大米。

大米也是重要的蛋白質與維他命來源,因此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們的最新發現十分令人擔憂。他們的試驗說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降低大米的營養價值,尤其是鐵、鋅、蛋白質和維他命B1、B2、B5和B9的含量。

該團隊在中國及日本戶外種植了大米。東京大學的Kazuhiko Kobayashi教授及其同事認為應該在戶外種植大米,畢竟大米在封閉溫室中的生長狀況會不同於戶外。他們用塑料管圍成一個八邊形,並在裡面種植稻米,之後將二氧化碳濃度更高的空氣吹過這一片實驗田。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們分析了18種不同大米的蛋白質、鐵、鋅含量。9種被種植在中國的大米,則被分析了維他命​​B1、B2、B5和B9的含量。

這兩組實驗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了解了莊稼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應對反應。與其它實驗一樣,這些日本研究員必須克服某些挑戰,包括一些不請自來的客人。

Kobayashi表示:“這一獨特的實驗吸引了其它動物。比如浣熊。我們在農田裡做實驗,並在裡面安裝了塑料管道以便給實驗田輸送高濃度二氧化碳。附近山脈的浣熊夜間會過來咬這些管道。最後它們咬斷了管道,導致我們不得不將管道抬高,讓它們夠不著。實驗田裡更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也吸引了吸血昆蟲,我們在實驗田里工作的時候必須對付它們。”

目前科學家們不太了解大米中營養素含量下降與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之間的機制。有些研究作者認為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刺激稻米稀釋穀物裡的成分,從而導致澱粉含量被稀釋,不過目前並未有研究給出決定性結論。目前我們只確定有這件事。

在很多國家,大米十分重要,它們與食物有著相同的含義。在中國,吃飯就相當於吃東西;在泰國也如此,而在日本,米飯就相當於一餐。

日本人現在吃的米飯並不像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吃得多,他們的日常熱量供給只有百分之二十來自農作物。然而,在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緬甸、越南和馬達加斯加島,人們每天的熱量供給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來自大米。對於這些地方的窮人而言,大米里的蛋白質是最有價值的營養素。

全球有八十多萬五歲以下的孩子因缺鋅身亡,缺鋅會加劇腹瀉、肺炎和瘧疾;而缺鐵會導致貧血,全球每5位母親中,就有一位因貧血症身亡。

Kobayashi在郵件中表示:“我們的發現給了人們又一個關心不發達國家人口營養不良的理由。任何增加其營養的手段都能有效減輕高含量二氧化碳帶來的營養不足副作用。”

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增長,發展中國家不僅必須種植更多大米並提升其產量,他們還要找到方法抵抗莊稼營養價值下降。當然,不僅是大米受到了影響。先前的研究發現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會降低其它莊稼的營養價值,比如小麥和大豆。

Kobayashi總結道:“這是化石燃料燃燒供能導致氣候變化所伴隨的挑戰之一。我們在所謂的發達國家中,利用化石燃料供能,卻必鬚麵臨穀物營養減少的問題。另一方面,在不那麼發達的國家中,人們依靠穀物來滿足日常營養所需,穀物營養變化也會影響到他們。並且,他們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比我們小。我覺得這令我們感到慚愧。”




【文章參考】 煎蛋網
【文章翻譯】 肌肉桃
【文章整理】 AICL

發表評論

Subscribe to Posts | Subscribe to Comments

- Copyright © AICL社群娛樂集團 - 網站區 - Date A Live - Powered by Blogger - Designed by Johanes Djog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