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時尚界,大部分的直男,特別是沒有妹子們的肥宅,都會嗤之以鼻,說,時尚就是鬼打牆,60年一輪迴;以消費的名義滿足自己的虛榮;幾百塊錢買塊布啥的。然後,肥宅們繼續穿上印著“XX大學”的T恤衫和七分褲,騎著車在校園裡穿梭,依舊沒有女朋友。
沒有女朋友,不知道時尚為何物,不懂穿衣風格,更加沒有女朋友。你說說這不是個惡性循環嗎。為了廣大蛋友們的利益,今天就給大家科普科普一些,適合直男們,但又好看的時尚風。
說到直男,最能體現直男風格的當然是有軍人風格的裝榮啦。其實,軍裝影響日常的時尚歷來有之,有的是從軍隊直接安插過來的,有的則是藉鑑了很多設計要素,從當年的實用為上,到現在百姓家的實用和好看並存。現在我們就舉幾個顯著的例子說說,這些從軍隊裡出來的時尚。

第一,卡其褲
英軍在美國被大陸軍打敗後,依舊沒有吸取教訓,還是穿著猩紅的“龍蝦服”作戰。這種作戰服吧,為了象徵給大英帝國的皇家高貴,硬是給士兵的上身穿著大紅的外套,下身穿著白色或者黑色的軍褲。看著是高貴,可一來很容易在野外暴露目標,而來弄髒還不好洗,有損軍容。直到1840年,在印度旁遮普駐紮的一個騎兵指揮官,哈利·拉姆斯登,意識到“緊身且厚實的軍服在旁遮普平原的夏天,似乎不是一個適合打仗的好主意”。於是乎,這個泥腿子指揮官發給下屬的斜紋棉布的軍裝,並且還用茶葉和當地的一種植物mazari染成土黃色。
土黃色在當地被稱為“Khaki”,諧音卡其,所以這種褲子也因為其特殊的色彩而稱為卡其褲。斜紋的軍服比較耐磨,再加上經過染色,耐髒和隱藏的效果加倍。後來這種褲子在英國殖民者和探險者的帶領下,散播到世界各地。不得不說,這本身是大英帝國在18世紀給世界帶來災難和毀滅的褲子,現在卻在各大時尚店裡給男性顧客帶來軍人的身姿。
相比起爛大街的牛仔褲,不著調的運動褲,太隨便的工裝褲,拉出去X到死的七分褲,一條合身的卡其褲可以瞬間提升蛋友們的成熟度。不過在這裡說明,嚴禁卡其褲配運動鞋,最好連黑襪子也別穿,不然殺路人眼1000同時,自損800自身魅力。

第二,領帶
有說法說,領帶是圍巾進化過來的。這其實不對,領帶其實一開始是作為權貴在指揮戰場中用作顯示身份的。有資料考證,1618,三十年戰爭的當兒,克羅地亞僱傭軍先使用這種記載脖子上的紗巾狀物來在混亂中分辨自己人。不過由於這種初代“領帶”太寬大,克羅地亞人的節又係的緊,經常出現被敵人勾住喘不過氣的案例。
後來,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看到了克羅地亞人的設計,覺得不錯,於是在和法國發生戰爭的時候也係了這樣的大“領帶”。法國君主路易十四看到了,也感覺威風凜凜,雖然在戰場上作用有限,但是在朝堂上卻能顯示一國之君的態度。於是,再法國的帶領下,歐洲的權貴們紛紛帶上這種裝飾性的大絲帶。漸漸的,絲帶的紡織工藝越來越花哨,佩帶的方法也在歷史的長河裡沉澱下來。
佩帶領帶需要特殊的場合,具體怎麼穿,問你爸。

第三,西裝
說完了領帶,還得說說西裝上受到的軍服影響。首先,就是襯衫上硬硬的袖口和領子。這兩個地方是佩帶金屬飾品的唯二區域,比如領扣呀,領針呀,袖扣啊啥的。不得不說,硬硬的袖口和領子是現在磨損漢子嬌柔皮膚的頭號殺手,可軟踏踏的領子和袖扣又給人一種不修邊幅的感覺。這種硬硬的邊角,其實是從古代的護具演變來的:皮具製成的護腕保護自己的手腕不會受到敵人的侵害;金屬的脖領鏈接頭盔和肩甲。這樣的設計一直到現在都在流傳。
話說,西服外套手腕部分的三個鈕扣,也是從拿破崙時期的軍服流傳下來的。傳說當年,拿破崙西征,討伐意大利各邦。結果越往西越冷,還要爬越越來越多的高山,氣候寒冷,士兵們就大規模感冒流鼻涕。大家小時候流鼻涕都會用袖口擦鼻子,當年的法軍也一樣。一路擦一路擦,等下山的時候袖口已經黑亮黑亮了。拿破崙為了保證軍容,專門在袖口上加了三個鈕扣,這樣擦起來就不方便。
因此,西服上的三顆鈕扣,也是提醒各位蛋友們別老用袖子擦鼻涕,妹子們/漢子們肯定不會喜歡的。

第四,戰壕風衣
咱們再往外說一件,戰壕風衣。聽這名字就大約能清楚這個風衣的形制是從哪裡來的。從來沒有另一種時尚產品,繼承了這麼多大英帝國的苦難,具體來講,還是要說“巴寶莉”這個土不拉幾的牌子,和一種叫的斜紋棉布Gabardine的布料。要說這塊佈吧,又透氣,又結實,耐磨隔熱又防雨。這種超級布料是英國托馬斯·巴寶莉博士在1879年發明的。使用這種布料,1895年專門為前線指揮官設計了一種大風衣,這就是現代戰壕風衣的雛形。
1901年,巴寶莉博士設計的戰衣成功入選英國陸軍後勤體系。一戰爆發後,這種又防水有保暖的風衣被制定為英國陸軍制式軍裝。在一戰的戰壕里,這種風衣因其獨特的設計和性能,保證很多前線指揮官沒有和士兵一樣凍死。雙排扣,大翻領,封閉袖口,保證索姆河的寒風不會隨便進入;背部雙層防雨簾,防止凡爾登的血水從天滲入。總之,當穿著戰壕風衣的士兵們從前線凱旋而歸之時,蹣跚的他們不會意識到,記錄了他們在泥沼中掙扎的風衣,一夜之間成了勝利的標誌,成了男子漢的必備。後來在一系列電影的塑造下,能保暖能防雨的風衣成了男友力的象徵。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這正是戰壕風衣帶來的感覺,因此在百年時尚界經久不衰。
順便說一句,風衣是要裡面頂起來才好看。就像是拉麵上的蔥花,沒有拉麵,蔥花也就是蔥花。所以,風衣建議內著正裝,至少有西裝夾克。再者,不能駝背。有財力並且身高足夠的蛋友們,不妨試試這款風度翩翩的風衣呀。
第五,開胸毛衣
17世紀的法國北方漁民,在出海的時候會專門穿上一件厚重的開胸毛衣,來抵禦英吉利海峽寒冷的海風。這種毛衣和普通毛衣不一樣,首先是穿在外面抵御風寒,所以毛線比一般毛衣要粗大。第二,胸口敞開,縫著幾個巨大的鈕扣,或者牛角扣,這為了能更方便在出海是穿脫;巨大的鈕扣則是方便漁民在帶手套時候的動作。
這裡還不是開胸毛衣和軍隊有聯繫的時候,如果沒有19世紀那第一場克里米亞戰爭,開胸毛衣現在也不會成為一種英倫紳士休閒的首選。英語裡的開胸毛衣叫做“Cardigan”,用來紀念James Brudenell,第七代Cardigan伯爵,還是當時的英國陸軍上將。當時他領導的英國輕騎兵,在克里米亞戰場上,向俄軍發起的著名的衝鋒,史稱“巴拉克拉瓦輕騎兵的衝鋒”。且不說當時輕騎兵效果如何,至少在文人和音樂家的幫助下,此次沖鋒成為了英國人心目中的“喜峰口”。當時的英國輕騎兵,沒有重甲防禦,在衝鋒時穿的毛衣被誤認為是開胸衫。所以為了紀念這一次戰役,專門把當時騎兵所穿的衣服成為Cardigan,並且逐漸流傳下來。如果各位蛋友,覺得西服襯衫太過繁瑣,不如試試這一款開胸毛衣作外套。

第六,燕尾服
燕尾服。簡單來講,是英國騎兵為了方便馬上的動作,把軍裝的前半部分減掉,只留下後面半邊。後來為了上馬下馬方便,又把後面剪成兩半。你可能會認為,為啥一開始不就來短的軍服呢。這似乎沒人知道。
現在誰還在追妹子的時候穿燕尾服啊,除非他/她是18世紀來的。

第七,飛行夾克
說來說去,還是這個最適合蛋友們的年齡層。這個故名思議,就是當年飛行員穿的夾克。自從一戰把航空工業推進了幾十年,飛行員開始在更高更遠更冷更快的環境下飛行。在封閉座艙成為主流之前,開放式座艙能讓飛行員聽到風吹過的聲音,使飛行成為一種浪漫騎士的活動。不過浪漫歸浪漫,開放式座艙那是真冷啊。各國的飛行員都不約而同開始設計符合各國人喜好的飛行夾克。英國皇家飛行隊,喜歡能覆蓋膝蓋的長皮衣。這種皮衣不會在進出飛機的時候勾住操縱桿,而且防寒性能極佳,問題就是限制住了飛行員的上半身,不方便活動。
大洋彼岸的美國,則選擇了另一種方法,把上半身的夾克做短,只到腰際。這樣一來,進出飛機的時候既不會鉤掛,又能保證上半身靈活轉動。當然啦,帶有毛呢的翻領,鬆緊的袖口和腰口,富有質感的黃銅拉鍊都是標配。1930年,著名的A2飛行夾克Bomber出爐,第一代的A2是用海豹皮製成的。後來漸漸海豹皮不夠用,馬皮就開始替代海豹皮作為主材料。
現在,美國的A2,B3,還有英國的歐文,都是非常受歡迎的飛行夾克性質。軍迷們有句話,陸軍土,海軍洋,空軍是流氓。想噹噹流氓的小伙伴們,不妨試試這一款當年航空勇士們喜愛的披掛。

第八,工裝褲
工裝褲,要是好好搭配,還是很好看的;要是搭配不好,分分鐘像搬磚的民工/程序員。現代的工裝褲,一般的特點是肥大,飄逸不羈;周身口袋,方便收納;材質耐磨,不易弄髒等等。
一開始的工裝褲是英國在1938年,二戰前夕軍備競賽時,英國陸軍發明的一種可以裝很多零碎的軍褲。後來,美軍在1940年換裝時,把工裝褲選為空降兵的標配:巨大且多的兜,在釦子或者尼龍搭扣的幫助下,可以裝更多的彈藥或者補給。為了防止膝蓋部位的兜裝多東西在行進過程中擺來擺去,老兵都喜歡用繩子在膝蓋處綁一條繩子。
作為一條特能裝的褲子,在日常穿著中最忌諱的,就是裝太多。畢竟不是上場打仗,或者極地探索,沒事在褲管裡裝那麼多東西幹啥。工裝褲平日里最好看的形態就是一種“我放蕩不羈,但是我還是很實用”的平衡態。所以,嚴禁把輕鬆的工裝褲和嚴肅的上衣搭配。最好的搭配是略緊身的T恤衫或者Polo衫,能和工裝褲的顏色產生反差的那種為上。


發表評論

Subscribe to Posts | Subscribe to Comments

- Copyright © AICL社群娛樂集團 - 網站區 - Date A Live - Powered by Blogger - Designed by Johanes Djog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