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必須做到三個well, 即well-dressed(衣著得體) well-behaved(舉止得體)well-educated(受過良好的教育).下面,我想從著裝打扮、身體語言、觸摸、氣味、空間距離和時間等幾個方面來闡述非語言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代表的不同含義。

 

首先,不同的文化對著裝打扮有不同的標準,審美標準也各不相同,這也同樣傳遞著非語言信息。我們中國人常說:不能以貌取人。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外表在中國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們通常可以從一個人的體態、打扮和服飾推斷出其學識、性格、社會地位和職業等。


  比如說,中國人喜歡身材中等而略微豐滿的女性,而在美國,人們則偏愛身材高挑的女姓;在一些歐洲國家,身材高挑則意味著孱弱,體態豐盈的女性更惹人喜愛;在日本,小巧玲瓏是評價一個女人是否有魅力的標準。著裝是文化交流體系中的一部分,它能有助於我們了解更多的信息,我在這裡所要強調的是更具民族傳統的服飾。長袍和麵紗是阿拉伯世界人們常穿的服裝,那裡的女人著裝必須要遮擋住身體的大部分,由此所傳遞出的是該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和謙虛的美德。如果我們在電視畫面上看到這種裝束,我們馬上會意識到他們來自何方。因此說,人們的著裝打扮能幫助我們判斷出他們的身份和可信度。

 

  其次,身體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有不同的含義。身體語言是表達一個人內心世界的無聲而真實的語言,在非語言手段中最為引人注目。身體語言在人際溝通中有著口頭語言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兩個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過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過無聲的身體語言來實現的。


  身體語言是國際性的,不同國家的人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借助身勢語能夠進行交際。曾有人研究發現,人們每天平均講話只佔與人交往的時間的10%,與人交往的其它時間都是在有意無意地進行著身體語言的溝通。有些時候,身體語言就足以表達所有的信息,語言反倒是多餘的。儘管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表現行為的相似性保證了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可以交流信息,但是,由於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誤解和錯誤破譯信息也是顯而易見的。沒有一種表現行為是適用於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為都是文化的產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遺傳或天生。由於不同民族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與自己的習慣相反的信號,所以我們不能忽視文化約束力對身體語言的影響以及環境差異所賦予身體語言的不同含義。


  也就是說,不同的民族對同樣的身體語言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說即使是相同的身體語言也因為文化間的差異而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比如說,當一個人表達同意對方的觀點時,大多數歐洲人會採用點頭微笑的方式,而不同意時則是搖頭。但是,當我們中國人微笑的時候,並不一定表示同意,有的時候也是因為尷尬才微笑的。

 

  身體語言包括姿勢、頭部動作、面部表情、目光和其它用於交際中的身體動作。身體語言除了能夠傳遞一定的信息,同時也能影響人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專家提出,人能發出多達50萬種不同的身體信號,只用千姿百態作比喻已顯得蒼白無力,任何想將它們分門別類的企圖也只能令人失望。


  所以我們只能從傳遞交際信息的常見姿勢中詮釋一些行為代碼與文化含義。手勢在各國有不同的表達意義,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了手勢不同的交際功能。中國人豎起拇指表示,伸出小指表示,這反映了一種尊卑有等長幼有序的文化心態;美國人將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車,將拇指朝下則表示;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卻表示情人;在美國,人們用揮手來表示再見;而在南美,人們見到這種動作時不但不會離去,反而會向你跑過來。


  在美國,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個圈,其餘三個指頭分開向上伸直,則表示“OK”一詞;在日本,這種手勢則表示錢;在阿拉伯人中,這種動作常常伴以咬緊牙關,兩個動作一起表示深惡痛絕。用手指在太陽穴旁邊轉圈,中國人表示動腦筋,美國人和巴西人則表示發瘋。俄國人把手指放在喉嚨上表示吃飽了;日本人用此動作表示被炒了魷魚。美國人、日本人抿著嘴吃東西才算得體,而印第安人卻以張口大嚼為禮貌。假如一位美國人無意中把筷子直直的插進飯碗內,再把飯送給中國人吃時,中國人心裡就可能會大為不快。因為按照中國的風俗,供奉死人時才把筷子插進飯碗裡。


  美國人用手指著太陽穴表示用手槍自殺,反映的是美國私人擁有槍支不足為奇的社會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殺,反映了日本傳統文化中的武道精神;在新幾內亞,將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殺;在中國,這種手勢表示被人砍頭,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級的遺風。

 

  姿態動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勢和坐立習慣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態,猶太人的手部動作遠比一般德國人的手部動作來的自由,所以二戰時期生活在德國境內的猶太人要盡量控制自己的手部動作,以免暴露身份。白色人種的年輕人步履輕捷,而年輕的黑人則步伐較慢,這與他們的社會環境不無關係。


  在東方人眼裡,美國女子大膽而潑辣,因為她們的步子比東方女子大,腰板挺的更直。在西方人眼裡,日本女子的蓮蓮碎步反映出她們的柔順和屈從心理。英國人將兩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觀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國的袖手旁觀;美國人著重隨意的個性,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來或者站著時一副鬆鬆散散的樣子,所以當某位美籍外教上課時坐在課桌上,中國學生的驚訝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國等歐洲國家,生活方式比較規範,人們十分注重禮儀,懶散的樣子常被認為是粗俗和無禮的標記。


  不同文化在姿態動作上的這些時而明顯,時而微妙的差別常常容易導致交往失當,甚至會使交際完全中斷。了解這些差異並採取必要的補償手段,對於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互相理解,避免誤會,對於填平文化溝壑,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類的感情或慾望,在無意中形成身體行為的變化而表現出來,而利用面部做出的變化更是難計其數。相對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別對方心情、態度的線索。一切沒有經過掩飾的肯定與否定、積極與消極、接納與拒絕等表情的事情發生,面部表情對於交際的重要性是眾所公認的,但表情中的多種文化內涵卻難以估量。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納粹黨徒投向猶太人身上那惡毒的表情裡,人們可以知道猶太人當時的悲慘命運;從過去的南非白人鄙視黑人的視線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南非黑人當時的社會地位。


  感情的表達是在文化背景中習得的,它們的表現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漢民族在貴客來到時,笑臉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國的印地安部族卻開懷大哭來迎接客人的到來。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認可的表示;在中國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國文化中,表示沒有滋味;在許多地中海國家,則是過分誇大痛苦和悲哀的標誌。微笑,是最有益於人際交往的面部表情。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寫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亞當斯所說的,當你微笑的時候,別人會更喜歡你


  笑臉不只是快樂和友好的表示,也能傳遞道歉與諒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車上因急剎車而踩了別人的腳,微笑就等於說對不起。與陌生人相遇或相撞,露出微笑是為了向對方表示自己沒有敵意。服務行業的人臉上常帶著微笑則是歡迎和友善的表示。東方人比較含蓄,感情不容易外露,不像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語係人身上那樣,可以看到七情六欲的展現。中國人習慣用面部來遮掩感情,而不是顯露感情。中國俗語看臉色辦事給人臉色看更將面部表情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觀色“toread ones' face”便成了跨文化交際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與交往對象保持目光接觸是十分必要的。幾乎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和感情交流都依靠過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傳播實踐也體現在目光接觸的運用之中。兩個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時會用非常熱情的目光凝視對方,因為他們認為雙目是一個人存在的鑰匙。如果從美國文化角度來看,這種目光是不適用於兩個男人之間的,這種長時間凝視常常是同性戀的亞文化群使用的非語言代碼的一部分。有教養的英國男子認為直接凝視且與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種紳士風度,而瑞典人在交談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數多於英國人。


  法國人則特別欣賞一種鑑賞似的注視,這種眼光看人是就傳達了一種非語言信號:雖然我不認識你,但我從心底欣賞你的美,所以法國男子在公共場合對女士的凝視是人們公認的一種文化準則。日本人與人交談時的目光一般落在對方的頸部,而對方的臉部和雙眼要在自己眼簾的外緣,他們認為眼對眼是一種失禮的行為。中國人則對緊盯著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恥感文化的影響,非禮勿視。而在西方這個世界文化的大熔爐裡,人人都鍛煉得眼界開闊喜歡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於毫不遮掩地宣洩情感,他們往往會因為異性受到自己的吸引而感到受龐,但不若驚。


  目光的禮節、各種凝視行為及目光在交際中的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義復雜,規定繁多,需要我們認真觀察,仔細比較,從而促進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另外,當人們進行交際的時候,交際雙方在空間所處位置的距離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告訴我們交際雙方的關係、心理狀態,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點。心理學家發現,任何一個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這個空間的大小會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環境、行業、不同個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談話時,對雙方保持多大距離有不同的看法。根據霍爾博士(美國人類學家)研究,有四種距離表示不同情況:

 

(1) 親密接觸(intimate distance 0-45cm):交談雙方關係密切,身體的距離從直接接觸到相距約45 厘米之間,這種距離適於雙方關係最為密切的場合,比如說夫妻及情人之間。

 

(2) 私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 45-120cm):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往來一般以這個距離為宜。

 

(3) 禮貌距離(social distance 120-360cm):用於處理非個人事物的場合中,如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或(下轉第90)(上接第83)在辦公,辦理事情時。

 

(4) 一般距離(public distance 360-750cm) :適用於非正式的聚會,如在公共場所聽演出等。

 

  從這四種分法可以看出,人類在不同的活動範圍中因關係的親密程度而有著或保持不同的距離。不同民族與文化構成人們之間不同的空間區域,多數講英語的人在交談時不喜歡離得太近,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談會湊得很近,意大利人交談更是過於靠近,拉美人交談時幾乎貼身。更有趣的是英國人與意大利人交談時,意大利人不停地進攻,英國人不斷地撤退


  實際上他們交談時都只不過是要佔據對自己適當的,習慣的實際距離。西方文化注重個人隱私,東方人的概念薄弱。在電梯、巴士或火車上,素不相識的人擁擠在一起,東方人可以容忍身體與身體接觸的那種擠,西方人無法容忍,在對個人空間的要求方面,中國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數亞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這是因為不同的文化習俗的緣故,西方人看中寬鬆的氛圍,崇尚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而東方人的傳統文化根深蒂固。

 

最後,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清楚地認識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文化和絕大多數非語言交際都是代代相傳和後天習得的,都是長期歷史和文化積澱而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二者之間的關係,薩莫瓦(Samova) 認為,文化與非語言交際密不可分,許多非語言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的非語言行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環境所決定。因此了解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


  文化不同,交際規則也不盡相同,不同文化的人與人之間交往時難免產生文化誤解和衝突。因此,跨文化交際成敗關鍵在於正確對待文化差異,堅持不懈地排除文化優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異的干擾。我們教師更是要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對人,正確對己,相互尊重,平等往來,不斷提高跨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在以後的跨文化交際中體現出大學生的素養,更能體現出中國人的風采。


發表評論

Subscribe to Posts | Subscribe to Comments

- Copyright © AICL社群娛樂集團 - 網站區 - Date A Live - Powered by Blogger - Designed by Johanes Djog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