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to Home »
- 長知識 »
- 【長知識】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吃馬肉
這馬你捨得吃嗎?
在很多飲食文化中——中國、法國、哈薩克——吃馬肉很尋常,甚至視之為珍饈美味。但在英美等許多現代英語國家中,即使是肉食愛好者也會向馬肉說不。
有證據表明,人類早在舊石器時代就開始食用馬肉了。然而,長久以來,食用馬肉一直讓人們感到為難。馬通常被視為人類的伙伴和有力的工具。“我們認為馬是通人性的,但人們一直有著食用食草動物的傳統,”紐約大學的食物研究教授Amy Bentley說,她表示自己從未吃過馬肉。“所以我肯定,人們把馬想成食草動物吃起來就不會有負擔。”
很多宗教也反對吃馬肉。例如,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反對食用某些動物,信條中就包括不得食用馬肉。基督教也不例外,在公元732年,教皇格里戈里三世頒布了法令,將食用馬肉的人視作異教徒(這很可能是為了把馬留作更具實用價值的事上,例如戰爭)。這個法令對於基督徒不吃馬肉有著深遠的歷史影響。
不同國家之間,馬肉的生產和食用的文化也不同,但多半情況下,食用馬肉是出於必要。Bentley表示,“馬身上肉質豐富高達數百磅,如果你要吃某個動物,那你肯定選肉多的。”
在英美等國,戰爭和經濟衰退時其他可食用動物供應不足,人們便開始吃馬肉。馬肉也因而被稱為窮人吃的廉價肉類。
過去馬肉被視為理想肉類,食用馬肉的尋常景像在英美國家持續到19世紀30年代。如今,英美兩國卻對食用馬肉的問題很敏感。
在美國,隨著經濟的發展,禁食馬肉的傳統的一再宣揚,人們對食物也更加挑剔,馬肉的消耗量在逐漸減少。
實際上,馬肉的食用一直處在一個循環之中。《紐約時報》上一篇2007年的報導顯示,馬肉的流行周而復始。例如,在1950年的俄勒岡,馬肉重上餐桌,《時代》雜誌甚至順應潮流刊登了關於烹調馬肉的文章。《價格經濟學》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在1970年代,經濟衰退的後期,牛肉價格飛漲,康涅狄格州的商店開始售賣馬肉。馬肉的流行也使得它有了專門的食譜。
吃馬肉也不僅是因為貧困,也有其傳統原因。直到1970年代哈佛教授俱樂部一直把馬肉列在菜單上,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食用馬肉是一種禁忌,以此顯得俱樂部的高級。他們只在送貨卡車很難到達俱樂部時才停止供應馬肉。
但是從1980年代開始,食用馬肉變成了一種文化上的罪惡。在1981年,食用馬肉引起了風波:澳洲的食物生產商被發現他們賣到美國的牛肉其實是馬肉(和袋鼠肉)。這些肉被送往Jack in the Box快餐店用於製作玉米捲餅。馬肉還沒到食客的嘴裡,但是這家快餐店使用馬肉多年的流言早已傳開。
在2013年,英國又爆出了舉國震驚的醜聞:很多商店和快餐店拿馬肉當牛肉賣。有些是把馬肉摻雜在牛肉中,更有甚者用百分百馬肉當牛肉賣。這個醜聞在媒體上炒的火熱,針對非法肉類來源的多宗調查也隨即展開,超市貨架上數以百萬的漢堡也因此被召回。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食用了禁忌的肉類對宗教的影響很大,但擔心馬肉中含有獸藥影響健康則有點多慮。實際問題出在供應鏈,他們偷偷地用馬肉替代廣告上所宣傳的肉類。但不管真相如何,公眾對此非常反感。
根據BBC2014年的一篇報導,馬肉風波使得很多英國人直接跑到肉店買肉,以免買到可能混有馬肉的預處理肉類。風波過後,在談到人們對速凍肉類有多失望時,一位消費者研究公司的代表說:“人們看到那些速凍肉類就會想到馬。”對許多人來說,馬並不是用來吃的。
從法國到德國,再到意大利,許多人仍然喜歡吃點馬肉。墨西哥和加拿大還在向全世界出口馬肉(美國甚至在2007年以前也是有馬屠宰場的。)但馬肉仍然不斷走上新聞頭條。歐盟正致力於加強監管防止2013年的醜聞重現。而在禁食馬肉的國家,時不時地傳出走私馬肉的新聞。英語國家也許會在未來會接受食用馬肉,但在那之前,還是管住自己的嘴巴,因為馬是人類的朋友。“我希望《小馬寶莉》的流行能阻止這一天的到來,”Bentley說,“畢竟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伙伴。”
【文章參考】 煎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