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任何人都有一兩個有意思的傷疤故事,有的是小時候和朋友大鬧留下的痕跡;有的是青春期叛逆留下的見證;'還有成年之後,各種衝突裡留下的,警醒自己的記錄。不過這種記錄我們記憶的疤痕,說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傷疤其實不光光是皮膚能形成,我們體內的器官、組織,在受到傷害後,癒合的過程中,都會形成傷疤。不過呢,一些能夠重新長出四肢的動物,比如萬年例子——壁虎,可持續發展海鮮——雪蟹,能夠在長出新軀乾時不留下疤痕。而我們靈長類,因為缺少這種干細胞持續工作的能力,就不得不用修修補補來續命了。
我們沿著時間線說一下。外力刺破皮膚,或者外部熱量燒傷皮膚,身體反應的第一步肯定是流血,因為遍布身體的血管會隨著外傷破裂。不過不需要擔心,流血是自我修復的第一步。緊接著,接觸到空氣的血液,在血凝素的作用下開始凝固,堵住血管破裂帶的同時,密封住傷口,使其不再接觸外界,減少感染機率。
第三部,血凝體從最外層開始一步步乾燥,硬化,形成痂。硬化的痂主要作用是保護這一敏感部位不但能與外界隔絕,還能免受進一步的機械力量損害。不過這樣良苦用心的設計,被我們這些熊孩子當成最好玩的自虐機會。小時候沒自己弄破痂的童鞋們,你們少了多少快樂呀。
在最外層乾燥結痂的過程中,最裡層的血凝塊吸附住血管裡來往的成纖維細胞,修補傷口的同時,消化替換血凝塊。成纖維細胞最要功能是分泌細胞外間質的前體,維持結締組織的完整性。過少的成纖維細胞不能很好地癒合傷口,過多的成纖維細胞會損壞體內器官,比如肺泡纖維化。
修補細胞用什麼原材料?當然是果凍,的原材料——吉利丁,的原材料——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在體內的儲量非常大,不過不能夠以單位蛋白質來運用。就像蓋房子,一塊塊磚是累不起來一個穩固的結構的。所以膠原蛋白需要組合成一條條鍊子,形成一根根膠原蛋白纖維,才能用來製造穩定的皮膚或器官機構。
一般在子宮裡形成,還有慢慢生長的皮膚組織,膠原蛋白鏈的組合都是雜亂無章的。就像是製作玻璃纖維塑料,在底板上隨便灑下切碎的玻璃纖維條。纖維條之間的附著力量,可以在任何方向承受住機械應力。在膠原蛋白的故事裡,隨機排序的膠原蛋白鏈相互雜糅在一起,形成一個相互制約,又相互協作的3D體系。再加上膠原蛋白鏈富有彈性,因此才能形成靈長類緊緻且富有彈性的皮膚。
不過當身體發現傷口後,建築規則就變了。為了能更快,且更省材料地去修補一個創口,之前類似玻璃纖維的建築方法不得不放棄,取而代之的是碳纖維的製造方法:在底板上鋪上一層纖維朝向一樣且平行的纖維層,第二層的纖維走向根據需要調整,不過依舊是相互平行的。這樣能夠在使用最少原料的基礎上,在選定的方向確保最大的抗拉強度。
成纖維細胞的工作方法更加簡單。因為一般的傷口都是相對簡單的一維結構,只是一條線,因此只要在傷口橫向的兩段用膠原蛋白拉緊就好。所以成纖維細胞使用膠原蛋白修補的時候,連改變纖維方向的過程都省略了,直接朝​​一個方向編織,在短時間內密封住傷口,在一個方向上擴大抗拉強度。
大面積的傷疤,修補方式就和碳纖維建造很像了:一個平面的蛋白鏈相互平行,方向一致;不同平面的蛋白鏈上下不連接,平面全部平行,平面之間用膠質固定。這樣修補的好處是快捷且省材料,還能保證工程質量。缺點是,因為蛋白鏈角度不一樣,彈性和表面紋路都會和一般皮膚不一樣,形成傷疤。
一般傷疤沒法避免,只能減少。醫生在大傷口上縫針,一是加快癒合,二來就是減少蛋白鏈暴露的面積,從而把可能行程的大傷疤,縮小成一個個小傷疤。如果實在有難看的傷疤要去除,整形醫生會建議使用“再癒合”的方法。簡單來講就是整個挖出傷疤組織,再縫合傷口,減小傷疤的面積。高超的整形醫師能把小傷疤藏進皮膚本來有的皺褶裡,但是全部去除是不大可能的了。
還有一種整形方法,叫做表面祛疤。在沒有深層傷害的同時,去除表面的傷疤組織。身體感受到這樣沒有感染風險的傷口時,會用一種再生模式修理傷口,而不是修補模式。因為不敢時間,膠原蛋白形排列的方式就隨機一些,新皮膚就和旁邊差不多了。
不過說到底,這些方法都不能100%去除疤痕,只是掩蓋,轉移或者修改表面紋路。唯一完全祛疤的方法,只有植皮了,就算植皮,新傷疤也會在植皮邊緣形成。所以呢,在醫學研究有突破之前,我們還是擺脫不了傷疤這個天然的碳纖維製造商。


【文章參考】 煎蛋網
【文章整理】 AICL

發表評論

Subscribe to Posts | Subscribe to Comments

- Copyright © AICL社群娛樂集團 - 網站區 - Date A Live - Powered by Blogger - Designed by Johanes Djog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