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些“月經式”問題,誰年輕的時候沒痛過?
一、從學校到公司,這條路有多長
剛工作的時候,我比現在有個性多了:我老闆是區域總監,在她下面的一位大區經理(我非常不喜歡的一個人)讓我做一份數據表格。
實際上,每個大區經理都有自己的助理,但他說自己助理太辛苦,讓我做。
結果我不服,直接發了一封郵件給他,抄送我老闆,把我的崗位說明書發給那位大區經理,跟他說:在我的工作職責裡面,沒有一條是需要服務你的。
現在想想,當時老闆真的挺寬容我的,因為這樣一來,她會處於很尷尬的境地,那位大區經理會以為,我的行為是我老闆指使的。
反正,換做是我現在,遇到當年的自己,肯定火冒三丈。
那時候,還經常跟同事一起抱怨:公司培訓機制不行、學不到東西;老闆不民主、一意孤行;上層不體察民情、聽不到員工的聲音;公司太看重短期利益、不考慮長期發展……
等到後來,自己做管理者,才知道,一個團隊的管理、一個公司的經營,遠遠不是我作為一個初級員工所想像的那樣。
有很多文章,批評年輕員工不負責、不會站在老闆角度考慮問題。但要我說,這些都沒說到點子上,即:從學校到公司,到底有什麼不同?
最大的區別就是:你給學校付錢,但公司給你付錢。
所以在學校裡,老師為你服務,有義務幫助你學習;但在公司,你是為老闆服務,有義務幫他解決問題。
對這個概念的模糊不清,是導致我們在職場屢屢受挫的最大障礙。
因為如果不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知道:應該站在老闆的角度,去了解他需要什麼,而不是要他站在我們的角度,來關心我們要什麼;不應該像在學校跟老師相處那樣,向老闆尋求答案,而是要主動學習,幫老闆找到答案。
在中國教育體制下浸淫了20年、習慣了向老師尋求標準答案的我們,在進入公司之後,能夠多快地拋棄這種慣性,從而在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面前,去主動學習和思考、摸索解決方案,基本上決定了我們最初5年的職場上升速度。
二、焦慮感什麼時候才會消失
科比說他見過洛杉磯凌晨4點的樣子,我沒見過,但我見過上海凌晨4點的樣子,因為那時候我還沒睡。
不是因為在工作,而是因為我焦慮,睡不著。
畢業那年,在沒有任何實習經歷的情況下找工作,所以第一份工作找得不好。
工作三個月後,就發現這個職位幾乎不可能有什麼發展。
從此就一直想要逃離,但畢業半年,誰會要你呢?於是經常焦慮、自我懷疑,總會想:我這輩子是不是就這樣了?是不是就要困在這兒了?
還好,一直都在關注外部機會,最後幸運地進了諮詢公司。但馬上又開始焦慮,因為進公司之後1個月,全球經濟危機就開始了,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凍薪,甚至在傳有可能會裁員。
如果被裁,那就意味著,我畢業1年,得第三次換工作了。
還好,又幸運地留在了公司。但公司凍薪了兩年,不能加薪不能升職。
而且,公司還在那年取消了分析師級別,應屆生一進來就是高級分析師了。這意味著,我畢業快3年了,還跟應屆生的工資一樣、職位也一樣。
知道訊息的那天,躺在床上焦慮得睡不著:畢業快3年了,事業還停留在起點,還沒了男朋友,剛到上海所以也沒有好朋友,租房子一年搬了6次家,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希望?
但後來,畢竟還是走出來了,經濟危機終究過去了。
人生也終於開掛了,9個月完成別人3年達到的晉升、成為大中華區晉升最快的顧問、幾次在1年內薪資翻倍、帶著團隊拿比賽冠軍、轉換到我喜歡的諮詢業務線、買房子把家人接到身邊、買東西開始不關注價格、遇到對的人……
當年焦慮的那些問題,如今都一一解決了。
其實,現在隨便去問一個年輕人,都會發現,我的經歷沒有任何特別之處,這些問題都是大多數人年輕時候的必經之路。
只是,回頭再看年輕時候那些焦慮的經歷,我唯一想分享的經驗是:在我們應對焦慮的時候,需要學會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
比如,意識到工作沒發展,就把一切精力放在尋找轉行機會上;經濟危機的時候,反正也沒法找到工作,就乾脆埋頭苦幹,等到危機一過,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順利之後,才開始考慮感情問題,之前都先放一邊;再次遇到天花板的時候,就盡全力轉換業務線。
這些問題,幾乎沒有哪一個是我同一時間花時間去解決的。
沒錢、沒男/女朋友、沒地位、工作不順、人際關係受挫……這些都是我們大多數人年輕時候躲不開的問題。
但是,當我們把所有問題混為一談的時候,就會疲於奔命、無從下手,腦子裡只有“焦慮”二字,一團漿糊。
只有當我們把問題掰開,逐個分析的時候,才會看到問題的本質,看到我們想要的“解決方案”,逐個擊破。
現在,我經常會對那些看職場雞湯的人嗤之以鼻,但倒回很多年前,那時候的自己,面對諸多問題、急於一下子解決、又沒有頭緒的時候,不也曾訴諸雞湯、試圖尋求一個簡單粗暴的答案、慰藉自己的焦慮情緒嗎?
等我們對雞湯的粗暴答案嗤之以鼻、開始主動思考的時候,才是我們真正認識世界、開始解決問題的時候。
三、年輕的時候,做什麼才不會浪費
線下籤售的時候,有讀者問我一個問題:我現在還年輕,現在的職業未必是以後要從事的,而且時代變化這麼快,現在的工作也隨時可能被淘汰。那我現在學的東西,是不是都白費了?我要怎麼預測一下,未來10年的情況呢?
這個問題,幾乎沒人可以回答。凱文凱利在《失控》裡面有句話:所有對未來的長期預測都是錯的。
但是,雖然長期無法預測,有些東西是不太會變的。
《人類簡史》裡面提到,根據史學家的考證,只有智人能夠表達出從來沒看過、碰過、聽過的事物,這種能力讓他們得以聚集大批人力,靈活合作,從而戰勝比智人更加強大的其它人種。
說白了,就是講故事的能力。
而我們看今天,人類進化到這個階段,講故事的能力依然重要,不管你說服客戶、說服老闆還是說服投資人,甚至做自媒體,都很需要。
所以,不管行業、職業被顛覆成什麼樣子,有些核心的底層能力是任何時代、任何職業都用得上的。那麼,只要我們掌握這些能力,就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了。
我們現在做的事情,都未必是將來想做的,也未必是適合自己的,從功利的角度講,確實有些事情是會白費的。但我們做以下這些事情,是永遠不會浪費時間的:
01
核心能力提升
就像上面說的,核心能力是能夠讓我們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
這些核心能力,除了上面說的講故事能力之外,還包括:快速學習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等等。
如果一份工作只能夠給你知識和技能,卻無法讓你提升這些能力,那麼就會是一份高風險的工作,因為當某種知識和技能不再稀缺的時候,你就很難有什麼立足之本,瞬間回歸起點。
而當你的工作能夠幫助你提升這些核心能力的時候,即便轉換職業,也只是一時下滑,很快就能夠反彈上去。
02
認識自己的優劣勢
過去給企業做諮詢的時候,接觸了很多人才研究,這些研究都試圖發現: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一些人可以脫穎而出,更容易成功?
最終會發現,知識和技能這些,都不關鍵,而能力,有不小的影響,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卻是我們的天性:性格特質、動機、價值觀這些。
似乎這是個悲觀的發現,因為我們在成年之後,除非遭遇重大的人生變故,否則這些因素幾乎是不可改變的。
既然如此,我們還需要白費力氣去做什麼努力呢?
但實際並非如此,因為這些天性,幾乎沒有什麼好壞之分,比如在我們的社會,似乎外向的人更有優勢,因為可以更加快速地跟人熟絡起來。
然而,內向的人也有自己的優勢,他們很少直接發表自己的看法,更加傾向於深思熟慮,所以往往在思考方面有自己的優勢。
由此看來,任何天性,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年輕的時候,我們不了解自己、不滿意自己、不想成為自己,跟自己的天性對抗,但沒有關係,這些對抗最終會讓我們發現自己的特點、邊界和意義。
等到了一定年齡,就會知道,不應該再對抗自己的天性,而是發現並順應天性,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最大化自己的優勢,成就自己。
接受無法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這才是我們得以向前的高性價比方式。
03
廣結善緣
年輕的時候,要成就一件事情,靠自己苦幹就行,因為那時候,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對事”,比如寫好一份報告、解決一個問題、克服一個技術障礙等等。
而隨著年齡增長、地位提升,要成就一件事情,靠苦幹遠遠不夠,因為我們的工作變得主要是“對人”,比如管理團隊、說服客戶、拿到投資等等。
所以,越往上發展,你越需要與人交往,越需要更多的資源,越需要他人的幫助。個人英雄主義,往往會成為一個人未來發展的最大天花板。
但人際交往這樣的事情,不會是一次性的利益交換,而是基於長久積累的信任。
如果我們能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計回報地給別人提供一些幫助,你將會在後面幾年的人生中,收穫意外驚喜。
我自己在幾個月前開始創業,現在圈外的課程設計負責人,是我的前同事,一位非常資深的項目經理。
她本身對創業不感興趣,在做自由顧問,但因為我們課程設計的要求很高,初創階段又沒有足夠的錢,所以很難找到適合的人。
她就拿了相當於自己做自由顧問1/10的工資,幫我設計課程、培養我們的課程教練、帶團隊,絲毫沒有猶豫。我幾次覺得不好意思,想要多給她一些回報,她跟我說:“等你做大了再說,我現在還不缺錢。”
然後,最近因為我們產品內測,需要更多的課程迅速上線,她甚至推了報酬豐厚的諮詢項目,投入了更多時間在圈外。
我從前極少麻煩朋友幫忙,但這段時間,得到了太多人的幫助,感覺自己消耗了前10年積攢的人品。
所以人際交往這個事情,真的是個長期投入,如果在你想用的時候才去培育,是來不及的。
年輕的時候,能多幫別人就多幫,別去計較一時得失,過幾年自會發現,“幫助別人”是你在年輕時候做的最有價值的投資。
讀完這篇文章,年輕的你就能接受並照做嗎?未必。
你們可能會說我是在倚老賣老、講大道理。然而,這大概就是人生的有趣之處,總要自己痛過,才會願意領悟。
年輕的時候,有的是資本去試錯,也應該去試錯,唯有如此,才能夠從中吸取教訓,通過與現實的碰撞不斷探索自己的意義,最終走向心智成熟。
還是那句話,只要還年輕,對未來的恐慌、對成功的渴望、對未知的不安、對想要而不得的不甘……這些彎路,該經歷的都一定會經歷,該焦慮的也一樣都不會少,無處可逃。
【文章參考】勵志人生
【文章整理】 AIC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